返回列表

首页 - 文化实力 - 高级茶艺师

遇见习茶的自己,真诚坦荡——智默·知默茶学堂2021第四期(总42期)中高级茶艺师培训班结业雅集
2023-08-26 来源:

智默·知默茶学堂

理论知识架构

客观|系统|清晰|精准

教学方式

分享|求真|求理|求美

品鉴茶样

涵盖中国六大基本茶类

加上有品茶人终点之称的普洱茶

采用重点名茶山产区

以冲泡、品鉴实操为主要教学

为每一位学员赋能

构建自己独有的事茶态度

鲜明的行茶风格


2021年12月21日不仅是冬至,也是智默·知默茶学堂第42期中高级茶艺师培训结束的日子。这一天北方的习俗是吃饺子,而身处云南的智默堂则用举办茶会来渡过节气,更具别致的韵味。


▲智默·知默茶学堂第42期中高级茶艺师培训圆满结束。


这次培训学员年龄跨度很大,涵盖了十二岁的少年到刚退休的女士,老师和学员都获有宝贵的收获。



▲智默·知默茶学堂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

智默·知默茶学堂总结出一套普洱茶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例如智默盖碗行茶法等独具特色的冲泡方法,将智默堂“一碗风骨、真实普洱”的感悟融会贯通,引领学员以自然鲜活的方式习茶。




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感受茶的形态、色泽、滋味、香气与煮水、瀹茶、品饮诸过程的节奏韵律,最终在行茶中得真、得善、得美,入清凉境,生欢喜心。




经过5天专业课程,来自北京、天津、云南等不同地区的学员,都获得了四个方面的成长和进步:


▲智默堂作为全产业链企业能为学员提供专业培训和丰富客观山头样板茶。


通过专业讲解,搭建起中国六大茶类及普洱茶系统理论认知框架。
通过40多款茶样品鉴,建立味觉辨识力。
通过“熟茶阶梯品鉴套装”,生茶古树/优选古树/优选古树单株级梯阶品鉴,喝懂不同等级生熟茶味型和体感的区别。
❹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建立起自己的行茶风格。



培训结束时,有“中国茶兄妹”之称的张子行、张子菁兄妹策办了一场茶会。在场有着丰富品茶、泡茶经验的老茶人在体验小茶人的行茶之后,深受感动。





光明洞澈”王伟先生赞叹。
“今日冬至,我领略到至寒至暖的气象,真是完美结局”张蓉蓉感慨。
“以前喝过不少老茶人策办沉静圆融的茶会,今天小茶人不同,不仅把2010年的倚邦茶之香之味表现出来,还略带小老茶之韵,同时亦有其张扬与清澈的个性”李辉老师点评。



通过学习,新晋的智默君们心中种下对普洱茶热爱与敬畏的种子,已能优雅甚至略显庄重地行茶品茶。期待未
来在不断行茶中,他们更能体悟自然和谐之道,拥有美好的人生。

习茶亦是修行
修茶之品格
本真
挚诚
质朴
包容
·
未来
期待更多茶友
成为智默君
存风骨
求真实
一路同行



培训现场分享纪实


李辉

智默·知默茶学堂创始人

“子行两兄妹从小接受的是中西融合的文化教育,通过习茶,认识文化根本,才能用更好的眼光与比较的视野看待世界的美,在讨论例如红酒、咖啡等其它文化时,不偏不倚,更有自信。今日,是结束,亦是开始。”


张哲先生

中国茶兄妹的父亲

TJPT在线选拔平台合作伙伴

“尽管我的孩子从小在国际学校上学,但他们乐意传播中国文化。虽然刚开始我比较担心可能学得枯燥他们没兴趣,结果非常专注,最后还呈现一场合格的茶会。我认为最好的茶文化传播就是喝茶,茶叶作为一种饮品,只有喝才能知道其中的美,才知道绿茶、白茶、红茶或普洱茶的区别。随着中国的强大,茶作为一种载体或者商品可以向全世界输出,中国的6大茶类终有一天会被世人熟知。我们正在尝试通过录制英文版的茶文化视频,通过互联网进行茶文化传播。这也是我送孩子来学茶的原因,他们是未来。”


张子行 

学员

“茶不仅是中国文化,也应该是世界的。这次收获最大的是对茶的认知更全面与深刻,发现习茶没我想得那么严肃,很活泼。”


张子菁 

学员 

“刚来的时候我不乐意,因为占用了我自己学习的时间,但结果没失望。通过学习感觉茶真的很牛,如果要我向外国同学推荐,我会这么说:你们几个赶紧给我去换饮料,换成中国的茶不行吗?那么好喝!”


木丽蓉

学员

“以前喝茶都是拿起来咕咚咕咚随便喝,从来没有坐下来认真品过。通过这几天学习发现,能坐下来静静泡一杯茶带给人的感受完全不一样,我从之前急躁、焦虑的状态中走出来,不知不觉变得从容、温和。我很庆幸,没有把家里存的好茶给糟蹋了,因为以前不懂,喝了也白喝。如今我推开了一道门,进入到一个新的世界。”


曹宇

学员

“通过学习,愿意去喝茶。以前不喝茶,甚至都不喝水,平时就是吃饭喝点汤。这次习茶觉得有值得去探索的东西,因为喝到好茶被打动,愿意去了解它,品味它。”


金艳

高级茶艺培训师

“我在学员身上同样学到很多,以前我们太想把所有能教的知识毫无保留地给出去,这次发现其实只需给学员一个方向,剩下的是给他空间自己去探索。比如这次小学员在主办茶会时,某个阶段忘记烧水,我当时太想提醒他最终还是忍住,没想到他用了3个方法来解决,让我感触颇深,我们的教学同样需要进步。”



课程咨询:158 2526 2540    金艳老师